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探索大连软件园的创新道路

更新时间: 2005-12-15 14:34:00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2926

  以“官助民办”的全新体制开发、管理和运营的大连软件园,在大连软件产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创新思维,开拓进取,经过近7年努力,形成了软件产业发展的强大优势。

  目前,大连软件园已经拥有260多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成为国内软件出口额、外资企业比例的软件园区,并且初步形成了国际外包产业集群,构建起包括软件开发、教育培训、创业服务在内的综合产业环境,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创新体制 大胆实践

  10年前,原国家科委开始在国内试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从而拉开了“软件园”这一中国特色软件产业集中发展区成长的序幕。1998年6月大连软件园奠基之时,大连的软件产业基础极其薄弱,而且政府缺乏产业发展资金和发展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大连的民营房地产企业亿达集团主动提出开发和承建软件园项目,这一大胆创举得到了大连市委、市政府的认可。该集团投资设立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大连软件园区域的开发、建设、招商和服务,大连市政府则在政策扶持、规划控制、招商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由此逐渐演化而成“官助民办”这一独特的发展模式。

  在一无基础、二缺资金、三少经验的情况下,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掘可用资源,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高效率的企业运作,处处一步,不断抢得发展先机。在国内园区大多处于中小企业孵化阶段的时候,大连软件园率先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招商,努力发展软件出口;在国内园区激烈争论对美和对日软件出口哪个方向更有前途的时候,大连软件园已经在日本奠定了“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的地位;在国内园区主要关注开发和招商的时候,大连软件园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园内迅速创建了国内所民营软件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如今,大连软件园更是认准了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提出发展成为“中国IT外包中心”的目标。

  据统计,大连软件园的入园企业数量超过大连软件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95%以上的企业都是2000年以后在大连新增注册的企业,外资企业更是为近年来的新增设企业。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聚,“没有大连软件园,就没有大连软件产业的今天”,这既是大连软件产业发展的写照,也是大连软件行业的共识。

  不求  但求

  大连软件园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求,但求”的发展理念。

  思爱普(SAP)大连公司正式营业之后,该公司亚太区域设施经理安东尼斯女士在接受国际的物业管理杂志《RFP》采访时,把设立在大连软件园的这个办公室及周边环境评价为SAP在亚洲各地设立的50个分支机构中的。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认为,客户的这种评价是对大连软件园不懈努力、追求品质和客户满意度的充分肯定,也是公司多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认真分析、总结和创新的结果。

  大连软件园的园区开发和建设一直扎扎实实,招商引资也一直坚持面向软件、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的专业化道路。背山面海、有效使用土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大连软件园一期,按照“四区一园”的规划,已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过40亿元,各产业项目协调发展,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即30万平方米写字楼、30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和30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及配套生活设施,初步构成了一个“产业、人、环境”协调发展的“软件社区”。

  有专家认为,国内软件园目前根本的是要解决“三软”,即如何定位软件企业、软件园、软件产业三者关系的问题。大连软件园发展的三大特色广为人知,分别是“官助民办”体制、软件产业国际化以及教育和产业互动。但大家所不了解的是,这三大特色恰如其分地解决了“三软”的问题。“官助民办”体制把软件园的开发和建设纳入市场体系,摆脱了政府办软件园的各种弊端,使软件园和软件园建设者的活力彻底释放出来。以软件外包为主要方向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在凸现品牌特色的同时,也造就了大连软件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逐渐形成了软件企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软件人才教育和培训,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软件产业链关键的一环,为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资源。大连的成功,就在于通过软件园的建设和业务发展方向的引导,快速形成了企业集聚,并催生了大连市的新兴产业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而实现“三软”的高度统一。

  2002年底,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通过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认证涵盖园区土地开发、物业管理和招商服务整个业务流程,在国内独此一家。很多人参观了解了大连软件园,都不约而同地留下相同的评价:“大连软件园在中国不是的,但却是的软件园,拥有适合发展软件产业的环境。”

  软件外包 模式可鉴

  适应市场需要,适合资源条件,选择适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这已经成为目前国内众多软件园区的共识和追求。大连软件园的突出特色就是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外包。

  与软件企业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是,软件园建设发展的成功,不是靠一两栋大楼的良好租赁业绩,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否形成产业集聚,能否形成地方产业规模。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大连市在对日经济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城市日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无出其右,因此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外包业务相对自主产品研发和销售,尽管技术含量较低,但是具有业务稳定、可快速形成规模的特点,而且在国内软件开发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通过开展外包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也是夯实产业基础的捷径。在大连软件产业基本是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大连软件园选择了软件外包的发展道路,其实是理性的必然选择。

  大连软件园在对日外包方面提出的目标是作为中日软件产业合作的“门户”。所谓门户,就是一手拉着国外企业进来投资,一手拽着国内企业承接对日业务,从而在当地集聚企业、人才和项目资源,形成产业集群。该战略目前成效显著,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在大连软件园,已经有包括IBM、GE、惠普、埃森哲、索尼、松下等在内的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40多家日资中小企业设立的软件开发中心,以及包括东软、中软、信雅达、新致、中讯、浪潮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设立的对日外包业务中心。2004年,国内共有8家企业通过CMM5级评估,大连地区以外包业务为主的东软、海辉、华信、现代高技术4家企业通过评估,占全国半壁江山,而且全部都是本土企业。

  大连软件园的产业集聚效应确实非常明显,而且随着近两年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向中国更大规模地转移,外包真正成为中国软件园区重新思考发展方向和战略的重要契机。那么,以ITO和BPO为主要形式的外包市场能有多大,是否足够支持多个园区的发展?美国AT.科尔尼咨询公司在全球外包目的地吸引力分析中,把中国列为仅次于印度的下一个全球外包中心。美国专业IT咨询公司GARTNER的研究成果表明,2004年中国20亿美元的软件出口虽然同印度的近200亿美元出口额差距很大,但是如果中国重点发展这一领域,在未来的7-8年间完全有可能追上印度。

  据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招商工作的副总裁郑时雨介绍,随着中国承接欧美外包业务成为必然趋势,大连对日优势的重要性会逐渐降低。根据国际权威咨询公司以及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国国内一些地区也具备发展外包业务的优势,有些地方的资源甚至比大连更好,以后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不过,大连软件园在建设软件园区和承接外包转移方面积累的经验和系统解决方案,是可以保持大连软件园的竞争优势的。

  郑时雨认为,建设软件园的终目的还是共同推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如果其他软件园区希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大连软件园愿意和大家分享经验。

  软硬环境 发展根本

  当前,国内多数软件园处于“筑巢引凤”的阶段,主要是充当“房东”角色,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往往是吸引企业的两大法宝。尽管越来越多的软件园管理者认识到,软件园应当超越“房东”这个层次,但是如何超越,向哪个方向超越,大多数软件园还处于摸索阶段。

  从今年初开始,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明确制定了公司的发展目标,要成为“全球ITO/BPO产业在中国拓展的服务商与合作伙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已经初步完成了新的业务架构的整合,其主营业务逐渐从单纯的物业开发和租赁转移到“为客户提供商务空间解决方案、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和提供IT业务发展解决方案”三大领域,希望以此为企业构建支持其业务快速和持续发展的“软”环境。

  记者在大连软件园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中心采访时,看到十几位员工都在忙碌地工作,其中招聘部和培训部的人员工作尤其紧张。在招聘方面,该中心已经为几十家知名企业提供了招聘服务,公司运营的大连IT人才网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汇集了近万名人才的应聘信息。在培训方面,今年该中心先后启动了几个专业培训项目,包括与IBM公司合作开展的大型机系统开发工程师培训、与日本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的专门培养对日软件开发人才的“泰克”现代教育项目,以及三维动画工程师、赴日软件工程师培训项目等。这些项目都受到了市场的极大欢迎,用人企业也纷纷前来签订合作协议。该中心冯明总经理介绍说,大连软件园开始提供人才招聘、培训服务,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要求很高,如果不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根本无法保证服务质量,也就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把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为促进入园企业发展的专业化解决方案,采取市场化运作,逐渐实现自负盈亏。

  帮助入园企业介绍投资和业务,是大多数园区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尤其是对从事外包的中小企业,非常希望园区管理者能够帮助他们承接订单,拓展业务。然而,良好的愿望未必获得良好的结果。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实力不强,各企业的价格和利益又不统一,因而往往是园区带了很多客户去洽谈,企业也不遗余力推销自己,但成功率却极低。这种情况在大连软件园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国内的大型软件企业基本没有外包意识,接下的订单都是自己在做,极少愿意发包给中小软件企业,中小企业不能获得发展,产业链就出不来,产业群也无法做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积极参股部分的软件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特点和真实需求,积极探讨推进企业外包业务发展的服务手段。2003年底,为了支持IBM公司在大连迅速开展外包业务,公司提出按照BOT模式,设立IT技术与合作事业部,为IBM公司派遣开发人员,逐渐实现业务过渡的服务内容,受到IBM公司的欢迎。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只用一年的时间,IBM公司在大连员工数量就超过了500人,今年预计将达到1500人的规模。通过强强合作,大连软件园IT事业部也获得快速发展,今年该事业部整体通过了CMM3评估,员工总数达到300人,已经通过委托开发和人员派遣,为近十家跨国公司提供了业务支持。更重要的是,该事业部已经与园区内的十多家中小企业结成业务合作联盟,共同承接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该事业部逐渐成为帮助入园企业承接发包业务的支持服务平台。据介绍,今年该事业部的业务收入中有将近一半是通过转包给其他企业完成的,随着入园企业和加盟企业越来越多,以后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不管是发包方还是接包方,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软件园提供服务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他们的业务发展。与此同时,服务体系的市场化运作,也能够为软件园的经营创造新的增长点。据预测,大连软件园今年在IT业务支持和人力资源服务两个新领域所创造的营业收入,将会达到公司主营收入的20%以上,其对招商引资所产生的附加作用更加突出。这就是软件园建设的“硬”道理。

  如今,大连软件园已经明确了发展方向,构建起了协调发展的产业环境和服务体系。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也初步形成一个专注于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领域的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核心管理团队,去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其成功发展模式和经验将带动国内更多的软件园崛起,使中国强大的软件产业傲立在世界东方。
以“官助民办”的全新体制开发、管理和运营的大连软件园,在大连软件产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创新思维,开拓进取,经过近7年努力,形成了软件产业发展的强大优势。

  目前,大连软件园已经拥有260多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成为国内软件出口额、外资企业比例的软件园区,并且初步形成了国际外包产业集群,构建起包括软件开发、教育培训、创业服务在内的综合产业环境,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创新体制 大胆实践

  10年前,原国家科委开始在国内试点“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从而拉开了“软件园”这一中国特色软件产业集中发展区成长的序幕。1998年6月大连软件园奠基之时,大连的软件产业基础极其薄弱,而且政府缺乏产业发展资金和发展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大连的民营房地产企业亿达集团主动提出开发和承建软件园项目,这一大胆创举得到了大连市委、市政府的认可。该集团投资设立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大连软件园区域的开发、建设、招商和服务,大连市政府则在政策扶持、规划控制、招商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由此逐渐演化而成“官助民办”这一独特的发展模式。

  在一无基础、二缺资金、三少经验的情况下,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掘可用资源,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和高效率的企业运作,处处一步,不断抢得发展先机。在国内园区大多处于中小企业孵化阶段的时候,大连软件园率先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招商,努力发展软件出口;在国内园区激烈争论对美和对日软件出口哪个方向更有前途的时候,大连软件园已经在日本奠定了“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的地位;在国内园区主要关注开发和招商的时候,大连软件园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园内迅速创建了国内所民营软件学院——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如今,大连软件园更是认准了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提出发展成为“中国IT外包中心”的目标。

  据统计,大连软件园的入园企业数量超过大连软件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95%以上的企业都是2000年以后在大连新增注册的企业,外资企业更是为近年来的新增设企业。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聚,“没有大连软件园,就没有大连软件产业的今天”,这既是大连软件产业发展的写照,也是大连软件行业的共识。

  不求  但求

  大连软件园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求,但求”的发展理念。

  思爱普(SAP)大连公司正式营业之后,该公司亚太区域设施经理安东尼斯女士在接受国际的物业管理杂志《RFP》采访时,把设立在大连软件园的这个办公室及周边环境评价为SAP在亚洲各地设立的50个分支机构中的。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认为,客户的这种评价是对大连软件园不懈努力、追求品质和客户满意度的充分肯定,也是公司多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认真分析、总结和创新的结果。

  大连软件园的园区开发和建设一直扎扎实实,招商引资也一直坚持面向软件、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的专业化道路。背山面海、有效使用土地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大连软件园一期,按照“四区一园”的规划,已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超过40亿元,各产业项目协调发展,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即30万平方米写字楼、30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和30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及配套生活设施,初步构成了一个“产业、人、环境”协调发展的“软件社区”。

  有专家认为,国内软件园目前根本的是要解决“三软”,即如何定位软件企业、软件园、软件产业三者关系的问题。大连软件园发展的三大特色广为人知,分别是“官助民办”体制、软件产业国际化以及教育和产业互动。但大家所不了解的是,这三大特色恰如其分地解决了“三软”的问题。“官助民办”体制把软件园的开发和建设纳入市场体系,摆脱了政府办软件园的各种弊端,使软件园和软件园建设者的活力彻底释放出来。以软件外包为主要方向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在凸现品牌特色的同时,也造就了大连软件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逐渐形成了软件企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软件人才教育和培训,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软件产业链关键的一环,为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资源。大连的成功,就在于通过软件园的建设和业务发展方向的引导,快速形成了企业集聚,并催生了大连市的新兴产业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而实现“三软”的高度统一。

  2002年底,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通过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该认证涵盖园区土地开发、物业管理和招商服务整个业务流程,在国内独此一家。很多人参观了解了大连软件园,都不约而同地留下相同的评价:“大连软件园在中国不是的,但却是的软件园,拥有适合发展软件产业的环境。”

  软件外包 模式可鉴

  适应市场需要,适合资源条件,选择适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这已经成为目前国内众多软件园区的共识和追求。大连软件园的突出特色就是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外包。

  与软件企业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是,软件园建设发展的成功,不是靠一两栋大楼的良好租赁业绩,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否形成产业集聚,能否形成地方产业规模。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大连市在对日经济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城市日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国内无出其右,因此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外包业务相对自主产品研发和销售,尽管技术含量较低,但是具有业务稳定、可快速形成规模的特点,而且在国内软件开发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通过开展外包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也是夯实产业基础的捷径。在大连软件产业基本是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大连软件园选择了软件外包的发展道路,其实是理性的必然选择。

  大连软件园在对日外包方面提出的目标是作为中日软件产业合作的“门户”。所谓门户,就是一手拉着国外企业进来投资,一手拽着国内企业承接对日业务,从而在当地集聚企业、人才和项目资源,形成产业集群。该战略目前成效显著,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在大连软件园,已经有包括IBM、GE、惠普、埃森哲、索尼、松下等在内的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40多家日资中小企业设立的软件开发中心,以及包括东软、中软、信雅达、新致、中讯、浪潮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设立的对日外包业务中心。2004年,国内共有8家企业通过CMM5级评估,大连地区以外包业务为主的东软、海辉、华信、现代高技术4家企业通过评估,占全国半壁江山,而且全部都是本土企业。

  大连软件园的产业集聚效应确实非常明显,而且随着近两年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向中国更大规模地转移,外包真正成为中国软件园区重新思考发展方向和战略的重要契机。那么,以ITO和BPO为主要形式的外包市场能有多大,是否足够支持多个园区的发展?美国AT.科尔尼咨询公司在全球外包目的地吸引力分析中,把中国列为仅次于印度的下一个全球外包中心。美国专业IT咨询公司GARTNER的研究成果表明,2004年中国20亿美元的软件出口虽然同印度的近200亿美元出口额差距很大,但是如果中国重点发展这一领域,在未来的7-8年间完全有可能追上印度。

  据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招商工作的副总裁郑时雨介绍,随着中国承接欧美外包业务成为必然趋势,大连对日优势的重要性会逐渐降低。根据国际权威咨询公司以及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国国内一些地区也具备发展外包业务的优势,有些地方的资源甚至比大连更好,以后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不过,大连软件园在建设软件园区和承接外包转移方面积累的经验和系统解决方案,是可以保持大连软件园的竞争优势的。

  郑时雨认为,建设软件园的终目的还是共同推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如果其他软件园区希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大连软件园愿意和大家分享经验。

  软硬环境 发展根本

  当前,国内多数软件园处于“筑巢引凤”的阶段,主要是充当“房东”角色,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往往是吸引企业的两大法宝。尽管越来越多的软件园管理者认识到,软件园应当超越“房东”这个层次,但是如何超越,向哪个方向超越,大多数软件园还处于摸索阶段。

  从今年初开始,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明确制定了公司的发展目标,要成为“全球ITO/BPO产业在中国拓展的服务商与合作伙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已经初步完成了新的业务架构的整合,其主营业务逐渐从单纯的物业开发和租赁转移到“为客户提供商务空间解决方案、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和提供IT业务发展解决方案”三大领域,希望以此为企业构建支持其业务快速和持续发展的“软”环境。

  记者在大连软件园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中心采访时,看到十几位员工都在忙碌地工作,其中招聘部和培训部的人员工作尤其紧张。在招聘方面,该中心已经为几十家知名企业提供了招聘服务,公司运营的大连IT人才网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汇集了近万名人才的应聘信息。在培训方面,今年该中心先后启动了几个专业培训项目,包括与IBM公司合作开展的大型机系统开发工程师培训、与日本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的专门培养对日软件开发人才的“泰克”现代教育项目,以及三维动画工程师、赴日软件工程师培训项目等。这些项目都受到了市场的极大欢迎,用人企业也纷纷前来签订合作协议。该中心冯明总经理介绍说,大连软件园开始提供人才招聘、培训服务,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在服务过程中,发现企业在这些方面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要求很高,如果不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根本无法保证服务质量,也就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把人力资源服务提升为促进入园企业发展的专业化解决方案,采取市场化运作,逐渐实现自负盈亏。

  帮助入园企业介绍投资和业务,是大多数园区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尤其是对从事外包的中小企业,非常希望园区管理者能够帮助他们承接订单,拓展业务。然而,良好的愿望未必获得良好的结果。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实力不强,各企业的价格和利益又不统一,因而往往是园区带了很多客户去洽谈,企业也不遗余力推销自己,但成功率却极低。这种情况在大连软件园也不例外。与此同时,国内的大型软件企业基本没有外包意识,接下的订单都是自己在做,极少愿意发包给中小软件企业,中小企业不能获得发展,产业链就出不来,产业群也无法做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积极参股部分的软件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特点和真实需求,积极探讨推进企业外包业务发展的服务手段。2003年底,为了支持IBM公司在大连迅速开展外包业务,公司提出按照BOT模式,设立IT技术与合作事业部,为IBM公司派遣开发人员,逐渐实现业务过渡的服务内容,受到IBM公司的欢迎。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只用一年的时间,IBM公司在大连员工数量就超过了500人,今年预计将达到1500人的规模。通过强强合作,大连软件园IT事业部也获得快速发展,今年该事业部整体通过了CMM3评估,员工总数达到300人,已经通过委托开发和人员派遣,为近十家跨国公司提供了业务支持。更重要的是,该事业部已经与园区内的十多家中小企业结成业务合作联盟,共同承接跨国公司的外包业务,该事业部逐渐成为帮助入园企业承接发包业务的支持服务平台。据介绍,今年该事业部的业务收入中有将近一半是通过转包给其他企业完成的,随着入园企业和加盟企业越来越多,以后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不管是发包方还是接包方,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软件园提供服务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他们的业务发展。与此同时,服务体系的市场化运作,也能够为软件园的经营创造新的增长点。据预测,大连软件园今年在IT业务支持和人力资源服务两个新领域所创造的营业收入,将会达到公司主营收入的20%以上,其对招商引资所产生的附加作用更加突出。这就是软件园建设的“硬”道理。

  如今,大连软件园已经明确了发展方向,构建起了协调发展的产业环境和服务体系。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也初步形成一个专注于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务领域的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核心管理团队,去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其成功发展模式和经验将带动国内更多的软件园崛起,使中国强大的软件产业傲立在世界东方。

免费预约试听课